这是一部,我一直偏爱的电影…导演伍迪·艾伦一生备受争议,但提及这部片子,所有讨厌他的人,都愿意放下砍刀,先给电影打个五星…有些电影,不会过时:《开罗紫玫瑰》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新泽西,大萧条时期。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崩塌…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凭空消失…人们把一份薪资微薄的工作,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商场、街道、餐馆、公园…冷清萧瑟、死气沉沉。 然而,有一个地方,却能抵挡住末日的寂寥:电影院。似乎在经济越萧条的日子里,娱乐产业就越发蓬勃。(当然,疫情造成的隔离除外)总有人愿意在疲惫不堪的生活里,用一点点钱,换两个小时的喘息和梦幻。 西莉亚,就是电影院的常客。大半年前,自从丈夫失业,西莉亚每天都要打两份工,才能够勉强承担起,家里的日常开销。而她的王八蛋老公,除了在街上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就只会挥着拳头,从老婆兜里抢钱…弱小无助的西莉亚,只能逆来顺受,被生活折磨得愁眉苦脸。 但她也有排解的方法:看电影。只要有电影上映,西莉亚就会直奔电影院。每次进电影院,气氛都会比回家更融洽。售票员、检票员、放映员、门口电影海报的画手,西莉亚都能熟练地叫出名字,问候几句:吃饭了吗;几点下班;辛苦了啊… 工资低还要养家糊老公,西莉亚常常囊中羞涩…但她很多时候,宁愿不吃不喝,都要先到电影院里看个过瘾。一部电影看几遍,那是家常便饭。看完还念念不忘,上班时给同事疯狂安利,唠观后感…如果那时有电影公众号,西莉亚毫无疑问,可以篇篇十万加。 有什么办法呢?那个年代,一个生活困苦、性格软弱的女人,最安全、也最有趣的避难所,似乎只有电影院。 最近,电影《开罗的紫玫瑰》正在上映。这是一部文艺片:一群上流社会,到埃及探险,遇上探险家男主,大家一起游山玩水的故事。片子有点无聊,最大的亮点,也许就是帅气的男主角汤姆…尽管已经看了五次,但西莉亚却乐此不疲。 这天晚上,撞见丈夫出轨的西莉亚,伤心苦闷,迷迷糊糊地买了一张电影票,在大银幕前独自垂泪… 这时,男主角汤姆,突然转过身,看向西莉亚:天啊,你一定很喜欢这部电影,不然我不会见你五次!说着,他走出了电影幕布,向西莉亚走去… 1985年,伍迪·艾伦执导的《开罗的紫玫瑰》上映,豆瓣评分8.7,连苛刻的IMDb,也给出了7.7分。有网友评论:电影是逃离现实的出口,梦想是对抗绝望的解药…这是伍迪·艾伦写给电影的情书,那是拯救我们于水火的黑暗中的舞蹈,那帷幕是隔开也是串联起现在与虚幻的天堑,一幕幕都是爱电影的人必然闪过的念头…但我们都知道终究只能选择现实。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结尾,虽然落寞,可它依然是倦时痛时能肆意徜徉的光影世界,永远永远。 在电影中,常常能看到导演,用镜头向电影表白:比如,因为背景设置在大萧条时期,全社会的气氛绝望昏沉…但每当镜头转入电影院,光线总是柔和、温暖。比如,在其他地方面无表情、冷若冰霜的路人,一旦坐进观众席,都是品味相近的知己; 比如,就算是最破败的街边角落里,也会有电影海报顽强地张贴在墙壁,有种末日的浪漫感。 电影中有许多哭笑不得的情节和台词,调侃着电影与现实:从来只活在电影世界的男主角汤姆,完全不懂现实生活是怎么一回事。比如,和女主角接吻之后,他惊讶:为什么接吻的时候,没有淡出画面? 比如,看到爆米花很惊喜:我常常看到观众边看电影边吃爆米花,但每次听到他们掏袋子,我就很烦; 比如,去餐厅吃饭,只懂得给道具钞… 因为是虚构的角色,所以和人打架,也是毫发无损、光鲜亮丽。 虽然电影的定位,是“奇幻爱情喜剧”,但故事的底色,却是难堪且无奈的:一个在现实中得不到爱的人,卑微地守护,生活中唯一的光:电影。西莉亚说:我们活在一个失业和战争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衰老、生病、失恋、失意…汤姆说:在电影世界里,充满鲜花掌声,人们和谐相处,永远可靠;我们从不担心战争和失业,每个人都有幸福和快乐的结局… 汤姆带着西莉亚去跳舞、去散步、去弹琴…西莉亚从一个虚构的角色身上,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尽管她知道,这并不长久,更不真实…但汤姆的存在,就和电影给西莉亚带来的愉悦一样,却弥足珍贵… 对于不幸的人来说,电影是生活的良方正药。人们坐在影院里的两个小时,是驱散疲惫和绝望的过程,是治愈心灵疾苦的速效救心丸。无从逃脱困窘现实的人,一次次游走在光影之中,寻找梦幻的慰藉…我们坐在影院里,用短暂的两个多小时,度过戏中人漫长、丰富的一生…我们用眼泪和欢笑,熨帖着电影中的喜怒哀乐、颠沛流离、悲欢离合… 但总有那么一刻,电影给过我们的记忆和救赎,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多了一份信任、勇气和希望。这,不就是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的原因吗? 在电影的最后,男主角回到电影中,女主角无奈地继续原先的生活…还是要忍耐枯燥和痛苦的西莉亚,又一次坐在影院里,沉浸在光影的故事中…从哭泣到开怀,电影又一次把破碎的她重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