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到底是带来了方便还是造成了文化缺失?是否要恢复部分繁体字?
有人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有云无雨,开関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
也有人说:“护用手,爱有友,灶生火,显明明,龟有甲,笔有毛,宝有玉,众有人,网像形,灭无需水,呼吁有口,号非虎啸,体制为人也是为本,战为占有不宜单人,昼乃日出一尺高,虫不是越来越多是越少越好。而神还为神,信还为信,仁还为仁,善还为善,美还为美,福还为福,喜还为喜。”
从一九三五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开始,一直到一九七七年新中国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为止,这四十余年的经历都存留着简繁之争的影子。
简化字化繁为简便于书写,繁体字再现汉字本源承载历史,简繁体均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个人觉得,没必要纠结,只要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应该是新时代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若将恢复部分繁体字的理由归结于简化字之“病”,将“亲不见爱无心”等等之类的现代社会突显的道德问题归咎于简化字,这也难免滑天下之大稽。
“亲不见爱无心”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当推低俗的社会风气与畸形的应试教育,是不良社会风气与功利教育思想所产生的恶果,怎能让简化字来背黑锅当替罪羊?
反观现代社会不难发现,在几十年经济中心的思想影响下,金钱悄然在人们心中上位成为主流,“有钱就是老大,有钱就任性”的思想大肆泛滥,加之文化底蕴的缺失,社会怎能不浮燥不物质?如果不改变这低俗的物质风金钱风,人们的眼睛还只认得钱,即使“亲”回归了“親”,爱回归了“愛”,不是一样会被视而不见吗?
另外,再观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地方政府和学校把升学率为成了政绩的一部分,教师的评优晋级被学生的考试分数所捆绑,教育的终极目标被活生生简化成了一个数字,教师的整个教育活动更像是一场场戴着镣铐的舞蹈。功利的教育必然导致势利的眼光和畸形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亲不见爱无心”的根本原因所在,又岂能归咎于简化字之过并还让其来买单?
“亲不见爱无心”是社会之病、教育之祸,并非是简繁的问题。不立德树人,即便“亲”回归了“親”,“爱”重现了“愛”,最终也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无济于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是可取的,但绝不可将恢复部分繁体字之因说成是简化字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所致。实事求是才能不偏离正确道路,“亲不见爱无心”不是简化字之果,就不应该拿简化字来说事,当然也就不应该成为恢复繁体的理由。
赞(13)